
新媒体运营:我眼中的现实与迷茫
转行做新媒体运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在大多数公司,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既没有明确的上升通道,也缺乏系统的能力培训。很多人入行时以为是“内容创作”,结果进了公司才知道,内容只是最基础的,更多时候你要身兼多职:你是设计师、是策划、是剪辑师,有时甚至还要兼顾客服和销售。
而这一切,很少有人提前告诉你。
更现实的是,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设立“新媒体主管”这一职能,入职后也缺乏能带你的前辈。很多时候只能靠“模仿”——模仿对标账号的文案、模仿热门视频的剪辑节奏、模仿大号的内容逻辑,摸索中前进。但试错的代价也很大,特别是当每一次投放或更新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绩效和去留时。
更令人无奈的是市场的认知混乱——有的老板认为你是品牌宣传者,有的则希望你像销售一样带来直接转化,甚至一个人承担起“获客”和“品宣”两种完全不同方向的工作。
品宣与获客的本质区别
品宣,更像是种树,今天播下的理念、审美和情绪共鸣,可能要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生根发芽。而获客,是钓鱼,是今天就要看 ROI、看咨询量、看成交的。如果你连这一点都没分清,就会在日常工作中被拉扯得筋疲力尽。
做品牌的时候,需要你有审美、有文案力、有市场感知和调性构建的能力;做引流的时候,你要懂转化路径、懂内容钩子、懂数据分析和渠道拆解。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运营路径,但偏偏在很多公司里,新媒体人被要求“一人兼两岗”,甚至还要顺带做客服、剪片子、写 PPT。
职场环境:别让低薪高压消耗你的人生
很多新媒体岗位一个月工资三四千,要求你“会点设计、写点文案、拍点视频”,你听着像是新媒体,其实只是公司希望用最低成本去实现最多曝光。你不能在这样的岗位上“等老板教你怎么做”,他们本身就不懂这个行业。你得靠自己拆解、学习、试错,把自己锤炼成一个能带号的、能策划 campaign 的、能写 PR 文案的综合体。
我也明白现在的大环境不好,短视频平台流量红利褪去,品牌预算紧张,创作者和运营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模糊。但这反而是一种机会,如果你现在还能坚持做内容,有能力复盘,甚至愿意从 0 策划一个账号——那你已经远超同行 80% 的“只会发文”的运营了。
那为什么我对这个行业保持保留态度?
新媒体行业表面上光鲜,但实际上却正处于一种内卷又焦虑的状态中。
首先是市场环境的问题——平台的推荐机制日趋复杂、内容生态饱和,流量越来越向大号倾斜,小号和新账号很难有机会出圈。
其次是工作氛围的问题——许多公司在招聘时缺乏明确岗位定义,对新媒体的理解停留在“发发内容就能带来转化”,这让运营工作常年游走在低价值感与高要求之间。
而小红书等平台上的避雷贴越来越多,大家的抱怨都出奇地一致:没有成长路径、要背 KPI、加班严重、还要和销售共用数据目标,最终什么都要你负责,什么也没人教你。
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,值得做,但更值得深思。我们到底是在做品牌建设、创作内容,还是在一场疲于奔命的流量赌局中随波逐流?
- 感谢您的赞赏